战火悲歌原名:Пісні землі, що повільно горить,又名尘埃不见基辅田(港)、Displaced、Pisni zemli, shcho povilno horyt'、Songs of Slow Burning Earth
发布于2024年。由奥尔哈·茹尔巴执导,并且由编剧奥尔哈·茹尔巴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2024-09-04(威尼斯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4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 火鸟大奖(提名)。
导演为《**夜雨无从断》的剪辑师,本片延续了《江》「无旁白静观镜头」语法,以旁观者视角扫描基辅焦土——空袭后的月台人潮、防空洞教室的学童、前线面包房坚持营业的平民。这些看似客观的影像,起初因战争本身的暴力性自带震撼,却随着极简主义手法的持续铺陈,逐渐显露出叙事能指的贫瘠:当镜头平等扫过殓房认尸的家属与运送阵亡士兵灵柩的车队,个体伤痛被稀释为战争机器运转的日常零件。导演本可借由更富差异性的群像建构集体抵抗的隐喻,却最终让影像沦为对战争「常态化」的无奈默写。当镜头在基辅残破的街道上沉默游荡,历史真相需通过具体生存细节而非符号堆砌来传递,战争的客观伤痛更不应该成为创作者投机的理由。# HKIFF49 火鳥大獎 紀錄片競賽 《塵埃不見基輔田》IS 20250419
更多的是史料价值,作为纪录片非常不合格。两边孩子的对比算是有一点点想法,路旁半跪的沉默的人已经仿佛一具具**。
#HKIFF 49th# 距离俄乌**前线不同距离人们的生活状况呈现,以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影响,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拍摄对象均是距离前线十几到一千多公里不等地区生活的普通民众,但全片总体呈现却如同一部拼贴作品般缺乏条理性。或许正如导演在映后Q&A环节所说的,她制作的初衷并非完成一部电影,而更多只是一种记录。影片最后上升至主旋律高度的结尾好像也暗示了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创作的实质
【IFFIS】幽靜綿長得不像戰爭電影,戰爭背後需要時間空間去療傷。男孩玩打仗遊戲的場景想到ロイド小時候了。
#HKIFF 感觉不到这部片子对此时的乌克兰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特别理解本片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毕竟“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我感同身受。但过于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定会失去很多角度的观察。
战争后方沉默、缓慢的真实日常。沿路居民向灵车致意的长镜头,和结尾处对高中孩子们的叩问极其触动心灵。乌克兰仍在此,不要遗忘。
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没有未来的概念,当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只能丢下手中的梦想
#hkiff49 很难受啊看完……大量的长镜头、长焦,没有晴空的白日,烟云,炮火,轰炸,恐惧,混乱…这不是散乱,是灾难中的群像
当那些孩子开始拿着由树枝做成的枪,或趴在地上,或躲在土堆后和同伴一块玩“战争游戏”的时候…u knew u fucked up 绿色边境的导演就坐在离我两个位置的同一排啊啊啊!
平平无奇,有一些镜头设计不错,但总体真的太散、太缺乏组织了。#Venice2024